哈尔滨为什么有俄罗斯建筑
哈尔滨为什么有俄罗斯建筑
我们赖以生存的这座城市原名阿勒锦,清代称为哈拉宾,至今有100多年的历史。而它的城市建筑、商业和贸易的兴盛,却与一个多世纪之前直至20世纪上半叶,大量俄籍犹太人、波兰人与俄罗斯贵族的到来有着密切的关联。百年之后,历史为这座城市积淀下来的,是大街小巷上众多的建筑精品。拜占庭风格的“洋葱头”和“帐篷顶”,市区各种公共建筑米黄色的墙体,建筑物外墙上的浮雕装饰……在中国,没有哪一座城市能与莫斯科有如此之多的相似之处,哈尔滨也因此被世人誉为“东方莫斯科”。因为百多年前俄国铺就的中东铁路带来大量了俄国移民,而接受了四海飘雨和八面来风的洗礼,并在洗礼中形成了不同于中国传统城市的别样风格。
我们赖以生存的这座城市原名阿勒锦,清代称为哈拉宾,至今有100多年的历史。而它的城市建筑、商业和贸易的兴盛,却与一个多世纪之前直至20世纪上半叶,大量俄籍犹太人、波兰人与俄罗斯贵族的到来有着密切的关联。百年之后,历史为这座城市积淀下来的,是大街小巷上众多的建筑精品。拜占庭风格的“洋葱头”和“帐篷顶”,市区各种公共建筑米黄色的墙体,建筑物外墙上的浮雕装饰……在中国,没有哪一座城市能与莫斯科有如此之多的相似之处,哈尔滨也因此被世人誉为“东方莫斯科”。因为百多年前俄国铺就的中东铁路带来大量了俄国移民,而接受了四海飘雨和八面来风的洗礼,并在洗礼中形成了不同于中国传统城市的别样风格。
多国移民的聚集,带来了多样的文化,也造就了城市建筑的多样化。仿巴洛克建筑、仿古典主义复兴建筑等众多折中主义建筑,俄罗斯建筑,新艺术运动建筑等三大建筑风格,在哈尔滨崛起。当欧洲、俄罗斯与日本等多种文明,与中国东北边地文化的混合、交融、碰撞,历经一个世纪后,哈尔滨所收获的文化结晶与果实中,俄罗斯建筑文化始终从中呈现出一条清晰而鲜明的脉络,成为这座城市建筑的基调。
百年风雨后,哈尔滨已成为现代化大都市,但城市的风貌始终未改,人们仍然可以轻易地从它身上看到莫斯科绰约的身影并感受到俄罗斯文化精华的影响。
由于中东铁路的建设,一部分俄罗斯人背井离乡,成为哈尔滨最早的建设者和设计者,他们似乎是带着一种建设海外家乡的使命,带着冒险拓荒的成就感,来到哈尔滨。这块比西伯利亚更为遥远的土地,让这些来自俄罗斯的设计者和建设者们饱受思乡之苦。而在这里,他们只有将这块土地建设得更有家乡的味道,在城市形态上制造一种与本国相一致或类似,才能抚慰大批侨民别国生存的思乡之苦。于是“东方莫斯科”不仅仅是哈尔滨的别称,更是哈尔滨的一个注脚。
宗教建筑拉开“东方莫斯科”大规模建设的序幕。哈尔滨的城市建设是从公元1898年大规模开始的。而先期开始建设的不是民宅而是大量的宗教建筑。须臾不能离开精神食粮的俄罗斯移民,首先将教堂修建到了哈尔滨。1900年,圣·尼古拉大教堂开建,教堂以俄国沙皇尼古拉的名字命名。建筑图样由彼得堡设计竞赛中选出,由俄国建筑工程师蕾特维夫主持建成。它是由原木堆积起来的典型井干式木结构建筑。它正门的圣母像和正殿东方外部的壁画,是俄国画家古尔希齐文克所作,庄严肃穆、富丽堂皇。到了1923年,原为木结构的随军教堂圣·索菲亚教堂,为适应哈尔滨东正教徒的急剧增加而重新兴建,历时9年,于1932年竣工并成为当时远东地区最大的砖木结构的大教堂。它深受拜占庭建筑艺术影响,有着俄罗斯式的穹顶,是罗马风格的拱券高窗,以及多种建筑艺术风格的有机组合。
据哈尔滨城市规划局的一份资料显示,到1922年,哈尔滨东正教教徒已达30万人。到1936年,哈尔滨的东正教教堂已达22座。教堂的建设抚慰了俄国侨民的同时,更为一座城市的建筑风格投下了美丽的倒影。
教堂的建设,将哈尔滨从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彻底“孤立”出来,这个城市随后的建筑形式或多或少地都在汲取著宗教建筑的优秀元素。为了把这座城市装扮得更像自己的家乡,俄罗斯侨民将许多俄罗斯的建筑符号复制到这座城市之中。1924年5月,由俄国工程师科姆特拉肖克设计监工为中央大街铺上了方石块。铺路用的方石用花岗岩雕成,长18厘米、宽10厘米,其形状大小如俄式的小面包,一块一块、精精巧巧、密密实实、光光亮亮,与俄罗斯阿尔巴特街的花岗石路有着惊人的相似。
公共建筑外的浮雕;哈尔滨米黄、灰白构成的暖色调;教堂建筑上的彩色玻璃,绿色、金色或黄色的屋顶……这种设计符号,每每透露著设计者对远在欧洲家乡的缱绻思念。也正是这份思念,成就了哈尔滨建筑艺术博物馆的美名。
如今,百年流过,我们仍能在哈尔滨欣赏到文艺复兴时期,新艺术运动、浪漫主义、折衷主义、巴洛克艺术、古典主义复兴时期的各种风格代表作品的建筑实体。具有巴洛克艺术风格的秋林公司、艾尔诺贝新艺术风格的莫斯科商场(现黑龙江省博物馆)及马迭尔饭店;极具俄罗斯建筑风情的标志性建筑———原苏联领事馆、典型的俄罗斯式木结构建筑群的松花江江上俱乐部。
俄罗斯民族早先居住在森林周围,就地取材搭建居所,木材资源又取之不尽,传统建筑是以木造为主。自10世纪末接受基督教后受了拜占庭影响开始出现石造建筑,但多用于公共建筑。然而,俄罗斯人传统的木造建筑技术仍保留下来,混用于石造建筑上。
石造建筑,形式上则是典雅大方高阔端正,这样的主建筑结构搭配多个矗立上端的半圆形顶盖。
这种建筑形式最主要目的,就是一切以神为依归,塑造庄重典雅伟大高尚的气氛,让信徒心生崇敬之感。在那个多神信仰的时代,对于一般老百姓,的确有此神胜过一切的感受。
归纳下来,可以发现俄罗斯传统建筑的几个特色:从木结构发展出来的技巧,如层次叠砌架构与大斜面帐幕式尖顶,还有衍生而来的外墙民俗浮雕;另外,独立的塔形结构与堆砌成团的战盔形剖面装饰则是时代背景下的产物。
俄罗斯民族早先居住在森林周围,就地取材搭建居所,木材资源又取之不尽,传统建筑是以木造为主。自10世纪末接受基督教后受了拜占庭影响开始出现石造建筑,但多用于公共建筑。然而,俄罗斯人传统的木造建筑技术仍保留下来,混用于石造建筑上。
木造建筑只要用很简单的技术(如接榫、栓合等),较少的人力,即可搭出美观实用的居所,且灵活变化出繁复的造型。在图片中的小型木造教堂位于苏兹达里,可以借此想像木造建筑的一些特色。撇开最上面的宗教性缀饰不看,它陡峭的斜顶主要是因应寒冷气候的积雪。这座小屋的形式较简单,但木材容易推砌层次,方便增建额外的附属建物,如两侧的翼廊,在其他地方就可以看到从这种基础样式发展出更复杂的外观,如诺夫哥罗城佩列德基村的圣母诞生教堂(→图片连结)。
988年,基辅罗斯公国的弗拉基米尔大公命令全罗斯人受洗为基督教徒(东正教)。拜占庭的建筑形式随着基督教传入而全面影响占据东欧大半部的罗斯。建材是石造建筑,形式上则是典雅大方高阔端正,这样的主建筑结构搭配多个矗立上端的半圆形顶盖。最早一座典型拜占庭形式的建筑位于基辅的索菲亚大教堂(Sofijskij sobor, 1037年建),它模仿君士坦丁堡的索菲亚大教堂设计。其上方有13个圆顶,后来的建筑逐渐将圆顶减少。初期的圆顶通常较大较扁,后来渐渐往上拉长拉尖,也往旁发展趋饱满;诺夫哥罗城(Novgorod)的索菲亚大教堂是俄罗斯第一个洋葱顶的教堂。
这种建筑形式最主要目的,就是一切以神为依归,塑造庄重典雅伟大高尚的气氛,让信徒心生崇敬之感。在那个多神信仰的时代,对于一般老百姓,的确有此神胜过一切的感受。
拜占庭的建筑形式影响深远,直到18世纪初彼得大帝西化政策之前,都是大型宗教建筑的主流形式。在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内的主要教堂圣母安息大教堂(Uspenskij sobor, 1475-1479年建),就可以看到这个影响力。
蜕变——塔形式样结构与民俗浮雕
早先,宗教建筑是一个民族部落或国家集会议事的地方,凝聚共识的标志。随着执政当权者的人事更替,宗教建筑的形式亦跟着新政权的意识型态调整。1132年,基辅罗斯公国分裂,基辅的政治地位没落,取而代之的是东北方的弗拉基米尔-苏兹达里公国。位于于弗拉基米尔城郊外的涅尔利河圣母代祷教堂(tserkov Pokrova na Nerli, 1165年建),从中已经可以看出俄罗斯宗教建筑渐渐摆脱拜占庭的拘谨形式。首先,很明显的,它的独立塔形建筑样式是一大突破。下半部结构缩小了,但维持了拜占庭的优点,是近乎完美均衡的正立方体,每个立面的三等份切割是典型的基督教数字观念,代表圣父、圣子、圣灵;其上跳脱而起的塔楼则象征三位一体至高无上唯一的神,让信徒望之崇敬。其次,教堂外墙的浮雕则是将俄罗斯木造建筑的雕刻装饰手法体现在石造建筑上,它不同于罗马的浮雕注重宗教意义浓厚的纹饰图案,而采用俄罗斯民间木造房舍广为流传的雕刻母题,如花草、鸟、兽等来点缀墙面。
社会的经济变化也影响了宗教建筑的形式。以往多半由社会上层的统治者与贵族兴建教堂,社会富裕后,商人与一般平民也能集资兴建;也因此,教堂体型变小,装饰趋平民化。这座涅尔利河圣母代祷教堂小巧可爱又不失端庄,圆顶饱满比例完美的程度是我所见过最难以抗拒的轮廓之一,彷佛青春洋溢健康自信的女人。不相信的话,各位可以比较一下每座教堂的圆顶,事实上都同中有异,有的扁扁垮垮似露水落地将溢位(过气了),有的尖尖翘上宛如拔丝洋葱(过头了),有的线条刚毅得像一团烈焰(过火了)。这座建筑融合了拜占庭的端正气度与俄罗斯活泼的民族气质,它也成为塔形建筑的模范样式,从此俄罗斯宗教建筑乐于仿效之。此外,教堂位于小溪流旁,大片草原上,如此悠然清新的情境,使它成为我最喜爱的教堂之一。
位于弗拉基米尔城中心的德米特里耶夫斯基大教堂(Dmitrievskij sobor, 1197年建),结构造型与涅尔利河代祷教堂几乎一样,只是体态轮廓线条稍大稍粗。外墙浮雕装饰则是此建筑最大特色,它比以往的教堂更多样丰富,且几乎占满了整个外墙;上面除了宗教人像外,还有花草鱼虫鸟兽,甚至还出现类似人面兽身图纹,如此初民社会的泛神观图腾并不符合基督教义中禁止偶像崇拜的教条。基督教圣徒像穿插其中甚是突兀,但也充分显示俄罗斯正教走向自我风格的趋势。这样大胆夸饰的外墙,使它成为中世纪俄罗斯教堂建筑的一个经典作品。我个人是觉得它太花俏了一点。
实现自我——木造建筑形式的发扬光大
木造建筑或许有一百个优点,但是抵不住唯一的致命缺点——易遭焚毁。因此,后来的公共建筑,多改用石造。而俄罗斯民族长久以来擅长的木造建筑技术是他们引以自豪的,因此俄罗斯工匠们巧思运用于石造建筑。他们不仅在形式上找出俄罗斯建筑的特点,更在思想内涵上追求俄罗斯的精神。
1480年,俄罗斯正式脱离蒙古鞑靼的统治。俄罗斯人民刚获得自主权的心理,正好酝酿出新建筑形式的气氛,而且是能够提升俄罗斯民族自信的那种形式。甫兴起的莫斯科公国利用这个情势,推展了俄罗斯传统的建筑形式。
最鲜明的例子是莫斯科郊外的科洛缅斯科伊村(Kolomenskoye selo)的基督升天教堂(tserkov Vosneseniya, 1532年建),其帐幕式顶盖的主塔楼高60公尺,耸立于莫斯科河畔,俯瞰来往车船人潮。八角形主塔楼腰部的外围,层层叠砌著洋葱形剖面的壁龛——这些由木结构概念演变来的多层次扁平化壁龛,使塔楼看起来不仅显得有向上攀升的崇高美感,且兼有稳固坚实之力量。这样的装饰对俄罗斯还有另一层意涵——它远远望去就像是一个个战士的头盔,将主塔楼团团围住护卫著。这个主塔楼不仅是宗教上唯一真理的象征,美学上崇尚高雅的理想,还有俄罗斯民族团结合一抵御外敌的意义。
那个时代正值莫斯科公国的瓦西里三世执政,迎合人民企盼统一团结的意识强烈,建此俄罗斯民族意识十足的教堂,其政治意义大于宗教。
教堂下半部基座呈十字型,由两层的连续曲折回廊组成,发挥了木造建筑的特点,以曲折繁复堆叠镂空的手法,使它的样貌看起来像是巨树基部的盘根错节,将信徒与土地牢牢地结合在一起。总体看来,它一方面揣摩传统乡村房舍的样貌,有亲近感;另一方面试探了人民对美与真理的崇高梦想,吸引俄罗斯大众团结在一起,透过共同信仰与神通达,创造繁荣生活。
这样的形式完全违反以前圆顶教堂的平和流畅风格,却开展了俄罗斯建筑的新局面。编年纪中关于这座教堂的记载:「它实在是高耸、美丽、明亮得太神奇了,罗斯从未有如此的式样。」
说到俄罗斯建筑,不论你是远从国外至莫斯科的游客或只是在家里电视杂志上,相信一定都看过红场上的圣瓦西里大教堂。它那挺拔耸立、色彩缤纷、外形多变、缀饰繁复的外观,几乎已经成了俄罗斯建筑的刻板印象。伊凡四世为庆祝攻下喀山汗国,于1555-1561年间建此教堂以资纪念,夸耀自己的成就,贯彻了中央集权的君主威信。它与上面的基督升天教堂一样,作为政治纪念碑的意义大于宗教意义。
这座教堂是16世纪俄罗斯建筑的代表作,不论在艺术形式或思想内涵上,它都达到了创作的极至表现。建筑师为俄罗斯工匠。整个建筑由九个塔形结构组成,分三层次坐落于米字形平面上,中央最粗大的塔覆以帐幕式顶盖,纵横十字轴上的四个次大,对角线ㄨ形的四个最小最低。下面的基座有回廊,但较简单。这个建筑概念可以说是从基督升天教堂的原型发展而来的,只是更丰富了些。
教堂看起来,空间层次丰富,每个塔造型互异、装饰繁复,上端的洋葱顶色彩更迭多变,营造出欢乐快活的胜利气氛。外面八个围绕中央高耸的主塔楼,象征俄罗斯的统一大业,各地区民族拥护中央至高无上的地位。而中央的帐幕式塔楼领导外围的圆顶式塔楼也意味着俄罗斯传统建筑美学的自信。事实上,这座教堂的多塔式建筑形式是个异数,在俄罗斯本土也甚少有类似的造型。
归纳下来,可以发现俄罗斯传统建筑的几个特色:从木结构发展出来的技巧,如层次叠砌架构与大斜面帐幕式尖顶,还有衍生而来的外墙民俗浮雕;另外,独立的塔形结构与堆砌成团的战盔形剖面装饰则是时代背景下的产物。
18世纪初,彼得大帝彻底实施西化政策,此后,俄罗斯建筑渐渐跟上欧洲的脚步,发展出的风格样式也都与欧洲类似。然而,或多或少,都可以在其中找到上述建筑特色的踪迹。
俄罗斯民族早先居住在森林周围,就地取材搭建居所,木材资源又取之不尽,传统建筑是以木造为主。自10世纪末接受基督教后受了拜占庭影响开始出现石造建筑,但多用于公共建筑。然而,俄罗斯人传统的木造建筑技术仍保留下来,混用于石造建筑上。石造建筑,形式上则是典雅大方高阔端正,这样的主建筑结构搭配多个矗立上端的半圆形顶盖。这种建筑形式最主要目的,就是一切以神为依归,塑造庄重典雅伟大高尚的气氛,让信徒心生崇敬之感。在那个多神信仰的时代,对于一般老百姓,的确有此神胜过一切的感受。归纳下来,可以发现俄罗斯传统建筑的几个特色:从木结构发展出来的技巧,如层次叠砌架构与大斜面帐幕式尖顶,还有衍生而来的外墙民俗浮雕;另外,独立的塔形结构与堆砌成团的战盔形剖面装饰则是时代背景下的产物。
传统上俄罗斯建筑的代表作品是克里姆林宫额典型东正教教堂
白俄罗斯比较杂,比如西部常见天主教教堂,而东部常见东正教教堂,另外克里姆林宫在白俄罗斯看不到,但是白俄罗斯的城堡建筑比较典型,例如米尔城堡、涅斯维日城堡等
民居中,白俄罗斯民房常常以芦苇为顶棚,在俄罗斯是看不到的
应该是俄罗斯某机构驻哈尔滨的办事处
俄罗斯式教堂有***饱满的穹顶,称为战盔式穹顶,代表作是诺夫哥罗德附近的斯巴斯·涅列基扎教堂(1198~1199)。15世纪末,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建造了瓦西里·勃拉仁内升天大教堂又译为波克洛夫大教堂、圣母大教堂和多棱宫。
太多了,站前和中央大街那边卖俄罗斯产品的店里都有
您好,哈尔滨市道中俄边境距离如下
想要批发俄罗斯商品到建设街,那里整趟街都是俄罗斯小商品批发。可以使劲的砍价。如果你说是外地的想先进些货卖一卖,会更好的砍价!
在火车站做6.14.21.74.64都可以到建设街下车。到那具体打听一下就知道了
哈尔滨市从前有霍尔瓦特大街吗现在叫什么名
1、哈尔滨市从前有霍尔瓦特大街,现在叫红军街。
2、红军街原名车站街,霍尔瓦特大街,1949年,为纪念苏联红军解放全东北而改称为红军街。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北起哈尔滨火车站广场,南至马家沟中山桥,与大直街在博物馆广场交汇,全长1 266米,是哈尔滨中心区的中心。
3、(一)、莫斯科商场(现为黑龙江省博物馆)
4、莫斯科商场是大街的最高处则,建于1906年,是反映新艺术运动思潮的建筑。1922年改为东省文物研究会陈列馆,现为黑龙江省博物馆,位于红军街44号。
5、(二)、颐园街1号私邸(现为革命领袖视察黑龙江纪念馆)
6、该私邸建于1909年,1923年落成,是一栋体现古典主义思潮的建筑。其造型别致,布局合理有序,外观气势宏伟,典雅豪华,外墙体辅以秋林斯巨型壁柱,孟沙式双折高屋顶,阁楼的老虎窗,檐口的内花烘托着整体建筑。
7、(三)、哈尔滨火车站老站舍(现为哈尔滨火车站)
8、该站位于红军街起点上的哈尔滨火车站老站舍建于1903年,1904年竣工。据记载,哈尔滨老火车站的设计是在俄国完成的。哈尔滨作为中东铁路的重要枢纽,其站舍成为沙俄借以炫耀其所谓进步文化及强大国力的手段,因而建筑风格采用西欧及俄罗斯盛行的"新艺术"风格,也属于埃尔诺贝建筑风格。
9、圣尼古拉大教堂是一座由圆木垒成的典型的哥特式八面体木结构建筑。位于哈尔滨南岗区黑龙江省博物馆广场中心。俗称喇嘛台,东北沦陷时期称“中央大寺院”,以其规模宏伟,造型优美,建筑精巧而闻名。
10、一座为"苏联红军烈士纪念塔"(1990年,哈站扩建改造时迁走),一座是"苏联红军烈士纪念碑",该碑位于博物馆广场,是苏联红军指挥部于1945年为纪念对日本侵略者作战中阵亡的苏军战士修建的。
11、(六)、颐园街3号(现为省老干部活动中心)
12、颐园街3号是犹太巨商斯基德尔斯基私邸。该私邸建于1914年,具有古典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1950年,周恩来总理陪同毛泽东主席访苏归来曾与同行的越南劳动党主席胡志明同志下榻于此,现为省老干部活动中心。
莫斯科离哈尔滨多远
5910.93公里。根据查询世界地图得知,从莫斯科到哈尔滨全程5910.93公里,驾车时长2天5小时53分种,途经哈俄公路大通道。也可乘坐飞机东方航空MU2076次航班转东方航空MU5197次航班,乘坐东方航空MU2076次航班从谢列蔑契娃机场上机到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下机,再乘坐东方航空MU5197次航班从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上机到太平国际机场下机,全程时长12小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