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克萨斯国产化:日系豪车的背水一战与电动化时代的“中国赌局”
2025年2月5日,中国赌局丰田汽车官宣雷克萨斯将在上海金山区独资设立纯电动汽车及电池研发生产公司,雷克首款车型计划于2027年投产。萨斯时代这一消息终结了雷克萨斯入华20年“国产化与否”的国产猜测,也标志着日系豪华品牌首次以全资模式押注中国新能源市场。化日这一决策背后,系豪既有对中国产业链红利的背水追逐,也有对自身生存危机的战电突围,更折射出传统豪车品牌在电动化浪潮下的动化集体焦虑。
国产化抉择:从“进口光环”到“生死时速”
雷克萨斯曾是中国市场“进口神话”的代名词。凭借超长质保、雷克加价销售和保值率神话,萨斯时代其2021年在华销量一度达到22.7万辆的国产巅峰。然而,化日随着中国新能源品牌崛起、系豪B BA加速电动化布局,雷克萨斯2024年销量回落至18.2万辆,市场份额被蔚来、理想等新势力蚕食。
如此一来,国产化迫在眉睫。首先,受制于成本压力倒逼,进口车型需承担25%关税与物流成本,而国产化后核心零部件本土采购率超95%,可降低20%-30%成本。例如现款纯电SUV RZ 450e预计售价从36.99万降至28-32万区间,直接对标宝马iX3。
此外,电动化转型也迎来窗口期,雷克萨斯全球电动化率不足3%,远低于奔驰(19%)、宝马(15%)。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已超50%,其亟需借助中国成熟的电池、电驱和智能驾驶产业链缩短研发周期(预计缩短40%),加速推出固态电池、线控底盘等新技术。
不仅于此,鉴于独资模式的政策红利,2018年中国取消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后,特斯拉上海工厂的成功已验证独资模式的高效。雷克萨斯选择独资,既规避合资企业的决策掣肘,又能完全掌控技术标准与利润分配。
战略布局:上海工厂的“野心与隐忧”
上海金山工厂总投资50亿元,规划年产能10万辆,定位“大中华区+出口基地”。其选址深具战略考量:周边50公里内聚集特斯拉超级工厂、蔚来总部与宁德时代研发中心,可快速对接长三角4000余家新能源产业链企业;紧邻洋山深水港,便于出口东南亚及欧洲市场。
丰田计划2027年量产能量密度超400Wh/kg的全固态电池(宁德时代麒麟电池的1.8倍),首搭车型或由上海工厂生产,续航达1200公里,剑指蔚来ET9与理想L9。
雷克萨斯在智能座舱与自动驾驶领域落后于新势力。上海工厂计划与华为、Momenta合作开发800V碳化硅电驱模块与本土化智驾系统,试图弥补差距。
行业变局:传统豪车的“中国式突围”
雷克萨斯的国产化不仅是单一品牌的转型,更折射出传统豪车在电动化时代的集体困境:
1. 供应链话语权转移:中国新能源产业链从“市场换技术”转向“技术定标准”。宁德时代、华为等企业成为全球技术输出者,雷克萨斯需依赖本土供应商提升竞争力。
2. 日系豪车的“最后机会”:讴歌退出中国、英菲尼迪边缘化,雷克萨斯成为日系豪华车唯一希望。其成败将决定日系品牌能否在智能化时代重获话语权。
3. 全球竞争格局重塑:上海工厂未来或承担雷克萨斯全球50%电动车产能,形成“中国智造反攻欧美”的格局,与特斯拉“美国设计-中国制造-全球销售”模式形成对标。
结语:雷克萨斯国产化是传统豪车向电动化妥协的缩影,也是中国新能源产业从“跟随者”跃升为“规则制定者”的标志。其背后逻辑清晰:唯有拥抱中国产业链,才能在全球竞争中存活。然而,2027年的时间表、智能化短板与品牌价值重构的挑战,仍让这场赌局充满变数。若成功,雷克萨斯或成为“日系转型教科书”;若失败,则可能成为传统豪车时代落幕的注脚。
这场博弈的结局,不仅关乎一个品牌的存亡,更将定义新旧势力交替的终局。
上一篇:打响蛇年第一枪!广汽丰田推出“一口价”,锋兰达仅8.98万起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