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财圈社评论员 林示】前不久,林示笔者分别参加了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的评吹媒体年会,两家车企针对转型的牛式南北表述风格可以说是截然不同。一汽-大众在回顾过去成绩的营销研同时,对未来有着较为宏观的打脸大众电动规划;上汽大众对过去成绩着墨不多,六页ppt有四页一项项展开来说2024年要干什么?聚力媒体和用户能帮上汽大众干什么?两家车企似乎将南北方中国人的细腻温婉和粗犷豪放性格体现了出来。 笔者注意到,自主尽管风格不同,林示但南北大众有一个共同点,评吹即对转型有着坚定的牛式南北决心和信心,并且已经开始着手发力。营销研 相比油车时代产品导入完全依赖外放大众汽车集团,打脸大众电动一汽-大众在新能源汽车时代明确了“自立自强、聚力创新转型”的自主发展路线。一汽大众在2023年自主完成智能升级,林示并用以提升ID.7 VIZZION的智能交互体验,未来也将用于升级燃油车产品。同时将补充现有产品线,正在自主开发全新纯电车型,现有燃油车也将全系搭载自主研发的混动技术。此外,将在2024年开辟捷达品牌的出海销售渠道。 上汽大众简单展示了“促油车、稳电车、上奥迪”九字方针的成果,比如上汽大众iD家族成为合资销量冠军等。同时,对2024年的规划堪称事无巨细,其中不仅包含了产品方面坚持“油电同智”和以iD家族突围打响“合资新势力”的战略,以及包括途观L Pro、帕萨特B9、新款POLO、ID.BUZZ、ID.NEXT(可看作ID.7)和一款全新的紧凑型SUV的焕新,更涉及到了成立40周年庆典事件、合作规划、共创视频等营销环节的细节。 事实上,虽然南北大众转型的风格不同,但二者在转型中的手段其实并没有太大差别,主要讲究一个“维稳燃油车+加强电动化矩阵”。这也是非常适合传统合资车企的转型路径,毕竟在它们的产品线甚至利润组成中,燃油车占有绝对比重,在兼顾燃油车基盘的同时,扩充电动化产品矩阵显然更符合传统合资车企的需要。 值得关注的是,从具体落实来看,南北大众都打算用更本土化的智能交互系统以及自主研发的PHEV动力系统来强化燃油车的产品矩阵,理论来讲,双方在这些方面拉开差距的几率并不大。但就整体转型而言,一汽-大众的自主性或者说独立性可能走的更快点,这可能是南北大众在电动化转型中的最大不同之处。 在一汽-大众有关电动化产品规划的描述中提到了——自主开发全新纯电动车型,而上汽大众的纯电规划提到的是来自德国大众的ID.Next和ID.BUZZ。需要提到的是,2023年,随着年末ID.7 VIZZION上市,南北大众ID系列车型才持平。而按照南北大众纯电动产品的规划,如果一汽-大众自主开发全新纯电动车型来不及在2024年上市,那么上汽大众在ID系列车型数量上仍处于优势。 需要提到的是,此前很长一段时间,一汽-大众的“德味”更浓,上汽大众本土化意味更浓,二者在新能源汽车时代的人设互转,似乎也平衡了二者缺少“德味”或本土化的缺陷。 有趣的是,去年7月份媒体报道上汽大众争取到一项自研的插电式混动(项目),而且新项目不必再经过大众狼堡审批,为此上汽大众员工还获赠了免费午餐。为此,上汽大众研发中心组建一支约150人的技术团队,派往上汽等学习。 有人说南北大众这时候自主研发电动汽车晚了,可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都说“人家没动手呢,人家在观望,在找最佳时机”。去年一汽大众给一汽集团交了390亿的利润,看看一众新能源汽车企业有几家赚钱的?一旦拥有雄厚资金实力和技术实力的跨国车企发力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凭借性价比就可以碾压自主品牌,去年上汽大众ID.3降价后连续6个月销量破万,实现同比环比双增长不就是明证吗? 笔者认为,凭借过往大众品牌的口碑,南北大众充分利用中国智能化解决方案,未来他们推出的电动化产品不可小觑,当下小打小闹的场景化营销、吹牛式营销,在绝对的实力面前都不值得一提。 |